蘇州第二代燈彩創始人汪筱文和女兒合作復原“亭臺樓閣”燈
發表時間:2014-10-28 12:18瀏覽量:次文章來源:揚子晚報 作者:姚一鶴 文/攝

燈彩制作涉及很多方面 出師需要十年時間
昨天,記者來到汪筱文位于山塘街的工作室,此時汪老正在制作一盞宮燈。出生于1945年的汪老今年已經70歲,雖然上了年紀,但耳不聾眼不花,直至今日還堅持親手制作各種燈彩。
說起學燈彩的經歷,汪筱文謙虛地說:“沒什么特別,當初也就是為了糊口。”
汪筱文17歲進入蘇州民間工藝廠,跟著著名民間藝術家周公度、畫家沈彬如、蘇燈藝術家吳仁昌學習,在老一輩的精心傳授下汪筱文進步飛快,這也為他之后制作蘇燈打下了堅實基礎。年紀輕輕的汪筱文尤其喜歡繪畫和手工折紙,也因此被單位領導看好,進廠一年后,汪筱文主動提出要學習制作燈彩,很快得到批準,并拜著名蘇燈藝人吳仁昌為師專攻蘇燈制作。
起初從一些簡單的荷花燈、兔子燈做起,能力見長后汪筱文與師傅共同制作燈彩,直至自己獨立制作燈彩,再后來汪筱文又向著名制燈老藝人呂泉福、楊錦昌、章仲甫請教制燈技巧。
采訪中,汪筱文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:“燈彩這門手藝不簡單,涉及剪紙、繪畫、裱糊及扎架等多項內容,前前后后花了大概十年時間,才能算是學到了這門本事。”
首創“絹衣泥人”動態燈彩 展覽一小時賣出上萬張門票
1965年國慶節,汪筱文的作品在蘇州拙政園舉辦的首屆“蘇州燈會”上首次亮相,受到廣泛贊揚。1972年至1979年間,汪筱文制作的“龍船燈”、“五谷豐收燈”等又轟動一時。
20世紀80年代,汪筱文擔任蘇州民間工藝廠蘇燈車間主任,當時的他感覺燈彩發展到了一個瓶頸階段,必須創新才能進入新的階段。那時他整日苦思冥想,無意中看到走馬燈里的泥人,汪筱文立馬想到了一個主意,那就是在燈彩里的泥人身上下點功夫。
“那時候我心里一直在琢磨,能讓這個泥人動起來豈不很有意思。”汪筱文告訴記者,之后他積極研發,在這個泥人身上做文章,首創了“絹衣泥人”動態人物組合景燈彩,成為第二代蘇州燈彩創始人。記者看到,絹衣泥人男性一般設計在175到185厘米,女性一般設計在165到170厘米,按照眼睛每分鐘動30次,手每分鐘動36次,身體每分鐘動30次的頻率,讓絹衣泥人動起來。
關于頻率,汪筱文前后嘗試了無數次。“太快看得眼花,太慢又沒節奏,反復嘗試上百次終于確定現在這個頻率。”汪筱文告訴記者,1984年“絹衣泥人”在拙政園展出,一個小時買了上萬張門票,很多人專門從無錫、上海、南京等地趕來。
70歲燈彩師傅至今不停歇 每天能親手制做2盞燈彩
之后,汪筱文將傳統的手工工藝與電動裝置巧妙結合,又創作了“龍船燈”,插上電源,人物活動起來,有的劃槳、有的敲鑼、有的打鼓,逼真好玩。汪筱文隨后又制作了很多裝有電動裝置的燈彩,如“七品芝麻官”、“張生跳粉墻”,這些都是第二代蘇燈,在國內外展出60余次。
1987年,汪筱文與廣州市東方樂園聯合開發了《古燈奇觀》大型游樂項目,他設計制作的大型、巨型動態人物組合景燈彩,將傳統的燈彩藝術與現代舞臺技巧巧妙結合,創作了“孫悟空”、“八仙過海”等28組電動人物燈。其中“八仙過海”為巨型動態人物燈組,全長14.5米,高4.5米,深3.5米,人物表演活靈活現。當時,身為中央領導的薄一波參觀后也贊嘆不已,親筆揮毫題了“江南燈彩好,蘇州燈王妙”十個大字,贊美蘇州燈彩,贊揚制燈藝人。而這個項目,從1987年至1991年整整花了4年時間才圓滿完成。
至今,汪筱文還堅持親手制作燈彩,正常大小的一天能做3個,而特制的則相對復雜。記者看到,最小的燈彩可以直接托在手掌上,直徑僅4厘米,高僅6厘米;而最大的燈彩,則是它的幾十倍,直徑1.6米,高度1.74米,汪筱文告訴記者這些特制的燈彩制作起來更加耗時。

女兒從小耳濡目染 跟父親學習制作燈彩
記者在采訪中發現,不少蘇州民間技藝,由于出師時間長,學習過程枯燥乏味,鮮有人愿意學習,汪筱文對此也有些擔心。幸好,汪筱文的女兒汪麗秋也很喜歡這門手藝,跟著父親制作燈彩也有幾十年的時間。汪麗秋告訴記者:“從小就看著父親制作燈彩,耳濡目染就喜歡上了這門手藝,在我的童年記憶里,很多都是與燈彩息息相關的。”
1983年,剛上初中的汪麗秋并不像其他孩子一樣只顧著玩耍,她非常安靜有耐心,汪筱文這樣評價自己的女兒:“學燈彩是寂寞的,更需要耐心,那時候我就感覺這孩子能干這行。”隨后,汪麗秋便跟著父親學習燈彩制作,前后花了10年功夫終于出師。
1998年是汪麗秋最迷茫的一年,那年廠子生意不好,日子越來越難。曾有那么一瞬間,汪麗秋想過放棄,她告訴記者:“日子太難了,但是我想既然做了,就應該堅持下去。后來,我也征求過父親的意見,父親堅決不同意我放棄,他覺得做燈彩要天賦,這個我有,我不應該辜負這個天賦。”汪麗秋正是在父親的堅持和鼓勵下,最終才沒有放棄,一直堅持了下來。
父女通力合作 復原失傳已久的“亭臺樓閣”燈
后來,父女二人在合作中更是創作了不少精品。2012年,汪筱文和女兒汪麗秋一起攜手,終于將失傳已久的“亭臺樓閣”燈完全恢復了出來。
記者了解到,“亭臺樓閣”燈早在宋代就有,過去這燈有一萬個空隙,所以又叫萬眼羅燈,那時萬眼羅燈年年都要進貢給皇帝觀賞。而因為種種原因,這種技藝失傳已久,市場上很多萬眼羅燈其實只要七千多個眼,所以復原萬眼羅燈是汪筱文幾十年的心愿。
汪筱文和女兒汪麗秋為了復原這盞“亭臺樓閣”燈,前前后后花了四個半月的時間,而這次制燈的“主打”是女兒,汪筱文笑著告訴記者:“我年紀大了,眼神、體力都有些跟不上,以后也要女兒繼承,所以這次我為她打打下手。”
而汪筱文和女兒汪麗秋不滿于現有的成績,二人通力合作繼續鉆研,花費半年時間制作完成了一盞有兩萬只眼的“亭臺樓閣”燈。在山塘街汪筱文的工作室,記者看到了這盞燈,它高174厘米,直徑160厘米,這盞燈“眼”的數量創造了“亭臺樓閣”燈的新紀錄。
如今,蘇州民間工藝廠已停產,而制作燈彩的藝人多年事已高,汪式父女希望找到更多的傳承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