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日:8:00-17:30 在線QQ
海寧市硤石燈彩有限公司 浙江海寧市聯合路631弄6號 電話:0573-87047781
硤石燈彩淘寶直銷店
?

硤石燈彩的出迎


發表時間:2014-09-20 13:02瀏覽量:文章來源:未知 作者:admin
  燈會,又曰燈市,俗稱迎燈,也有人叫燈節。燈會是燈彩的展示,是一種民間集會,集會人必多,由此燈會展示的燈彩也必多。一次燈會,就是燈彩系列的全面展示、燈彩創意和藝術造詣的全面展示、燈彩制作手藝的全面展示,也是燈彩藝人們接受贊譽,接受品頭評足的良機,這里沒有后門可開,也不必擔心評委的公正與否。街談巷議就是獎品,當街的喝彩就是獎牌。燈會是真正屬于大眾的一種喜慶方式。
 
一,燈會的舉辦時間
  1,由歲時節令和海寧農事忙閑而約定俗成的例行迎燈
  農歷三月,清明前后,是硤石燈彩出迎的盛期。在海寧,清明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和節日,從農事節氣看,清明時節開始做秧田、準備養蠶,一年的勞作就此開始,清明是農忙開始前的一次誓師,一次剪彩,一年中的稻麥蠶桑收成皆賴于風調雨順,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時刻,也是充滿希望的時刻,,人們需要表達他們的預期、和他們的祝愿;從節慶意識看,清明是“鬼節”,是人們通過祭祀儀式向祖先表達思念、訴述意愿,祈禱佑護的時刻。海寧人約定俗稱地把美好的燈彩出迎獻給了這個日子?,F在可見的詠燈會的詩文中,多可見此。清代同治年間的海寧鹽官人孟肇元,其詩題序云:“壬戌三月下浣,硤川燈市極盛,觀者麋集賦詩記事”;清代徐鰲是桐鄉屠甸人,其詩題序曰:“辛亥春三月硤石賽燈結伴1往觀計三次而詩興復作得之什盡錄于后”;硤石人張品鼐在1922年詠迎燈詩題序云:“壬戌三月,硤石賽燈甚盛,余年衰無力游覽,鄰人往觀者眾,歸述所見,各有不同,賦三首記吾遐想”;清代硤石人許葆翰詠燈會詩中云:“紫硤燈夕無定時,十年一度春三月,三月清明谷雨間,夜色黯淡山中閑。……,上述所引均可證明,三月清明前后是硤石迎燈的一個盛期。
  2,傳統的元宵節
  元宵節觀燈,在我國源遠流長,尤其到了宋代,元宵燈會之風大熾,硤石在南宋歸屬于臨安府,近水樓臺,受京都風氣之染,可以想見。既然硤石有迎燈之風,那么在舉國迎燈之元宵節,硤石出會迎燈也是順理成章,在古人詩文中,也確有元宵硤石迎燈之說,如明代人貝瓊,生于硤石附近的殳山(今海寧市海昌街道雙山社區),其《西江月•元夕二首》就描繪了元宵燈會的“雙魚”、“彩鳳”等燈彩的勝景:“千門燈火近元宵,一向薄寒料峭。    海上雙魚不至,云間彩鳳難招。小樓十二更蕭蕭,白發空思年少”;明末清初的詩人陳殿桂在其《七絕二首》題序云:“自長水歸宿硤川,次日過斜橋,因憶癸酉上元夜泊于此,上岸看燈十六年矣。”不但提供了海寧也有元宵燈會的信息,而且還標明了不但硤石有燈會,附近的邑鎮也有迎燈之習俗。明末清初的海寧人陸宏定,填詞《臨江仙•上元》,詞云:“又是上元時節,春風已遍傳燈。蘭缸焰淺暈初渾。月沉云漢淡,星落夜冥冥。”
  3,其它:
  包括了與百姓大眾密切相關的特別重大的喜慶,如1912年慶祝辛亥革命一周年硤石的燈會、1997年7月的迎接香港回歸的“慶七一,迎回歸”97海寧硤石燈會。
 
二,燈會的組織:
  硤石燈彩現象的一個重要特點是,扎燈的“燈彩藝術家”都來自各行各業的老板、店伙,也有醫生、畫師、教師和手工藝者,還有家居老人,民婦等,有的是世代相傳,他們有自己維持生計的職業行當,扎燈不過是他們的興趣所在,愛好所致,一有燈會盛事,他們就各自亮出自己的拿手絕活來露一手,而平時則各自忙活自己的生計。             
  迎燈是一種群眾性活動,燈多觀眾多,所以,燈會需要秩序。硤石燈會的組織,大體上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。
  在燈會出現的初期,每到迎燈時節,甘為眾人先的一二街坊,將制作的燈彩上街展示,別的坊相繼亦出燈上街演示,倘若后繼無燈,則認之為“(燈彩)小年”;如果出燈踴躍,爭奇斗艷,愈出愈奇,則是燈會盛年了,舊時硤石街道狹窄,坊間各自為政,迎燈途中相遇,竟至于無法避讓,所以必須事先自行相互聯系,約定遲早;
  清代康熙年間,則開始有計劃地組織迎燈隊伍,迎燈以鎮內各“坊”(鎮的基層區劃組織)為單位,在燈會之前,先由當地的行業領袖和有名望的富商鄉紳及各坊主事聚議燈事,由各坊自報本坊的出會燈彩項目,稱之為“認燈”,認燈根據本坊居民經濟實力和意愿,以及燈彩藝人的技術水平,協商而定,各坊有名望也有經濟實力,且熱心燈事的富商大賈,認制燈彩名目,或驅自家店鋪廠坊的燈彩制作行家里手,或遍邀鎮內外著名的丹青高手、書法大家、扎燈巧匠,來制作燈彩。燈彩的評價當然在精美二字,但具體又有各種特色,如“大”,扎制規模巨大的臺閣,在迎燈隊伍中會格外吸引眼球,相傳民國二十三年的燈會,有燈主在河東街一大廳內制作大型燈彩,由于燈彩規模忒大,制成后竟然無法從大門中運出,以至只好拆了墻,才將燈彩運出;又如奇巧,主要是指在當時無機械動力的情況下,讓燈彩形象活動自如,栩栩如生,惟妙惟肖,如1934年迎燈中的“仙鶴亭”,亭首的立鶴長頸由數節綴接,頸脖蜿蜒盼顧自如,得觀眾贊嘆。然后安排迎燈隊伍的先后次序,定出迎燈隊伍的巡行線路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,迎燈的組織工作納入了政府的管轄,由政府部門牽頭,工商業部門和居委會來認燈,由企事業單位單獨或協作制作燈彩,由公安、治安、交通、消防等諸多部門分工合作,制定燈會計劃,維持迎燈秩序,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,還有電視媒體攝錄播放。
 
三,斗燈:
  斗燈也是迎燈的一種形式,但是究其時間,似在有組織的迎燈之前,因而把它單獨列為一項,以厘清絲縷。
  斗燈全在一“斗”字,斗者爭奇斗艷之斗,可說是由燈彩而來的一種民風。關于斗燈,語出邑人張宗祥先生的《鐵如意館碎錄•硤瑣記》,記云:“硤一鎮分為十余坊,坊各自為燈。燈之起始于一二坊,無繼者則頹散不復盛。此坊起,他坊繼之,相誚也?;ハ嗾V,則互相競。競則愈奇愈盛,闃然十余坊皆出。”說明斗燈是以坊為單位的,每坊集坊中之物力財力和扎燈之造詣水平, 互為媲美。為了出奇制勝,在展示前對本坊所制的燈彩創意、造型、品相嚴格保密,以防效顰者雷同。斗是從“誚”而來,誚者,譏嘲也,奚落對方的燈彩不如己之精巧,于是被誚者再精心改進,后來居上,再反過來誚其始作俑者,即成斗燈之勢。有燈彩“雕伏兔”臺,臺上有雜樹花木,雕棲息于樹上,側著腦袋俯視下面,樹下有巖石堆壘,有兔子從石縫中探出身子,雕從樹上飛下直撲兔子,兔子疾忙縮回石縫中,于是雕撲閃幾下翅膀,重新飛回樹上。這臺燈彩之活相已經讓人驚嘆不已,但是,雕飛之時,腳爪卻是直的,不能拳曲,于是,被“誚”,燈主聞誚則思,改進機關,最后雕飛之時,終能腳爪拳曲自如。
  又如1934年迎燈,歷時三夜,硤石中寧巷有秋千臺閣,其中有洋娃娃坐在秋千上來回蕩搖,引得觀者贊嘆,河西坊立即效之,也出秋千閣,秋千架上坐了六個洋娃娃,上下回旋?;庯L頭。
 
四,迎燈:
  迎燈指的是燈彩正式出迎,《海寧市二輕工業志》追記了舊時元宵燈會開始盛況:一般正月十三就開始上燈,十五最盛,十八終燈。迎燈之前,街巷用松柏和竹枝結扎彩樓、山棚,橋上搭建橋亭,白天掛綠,夜里燃燈牌樓上懸掛“萬眾歡樂”、“普天同慶”等匾額,并有鑼鼓樂隊演奏《鬧十香》、《雨夾雪》、《七五三》等民間樂曲。
  到了預定的日子,一般在黃昏開始,迎燈隊伍正式出行。迎燈隊伍以行業或坊為單位,成為整個迎燈大軍中的一個陣,各坊迎燈隊伍聚齊之后,地方有名望的鄉紳耆宿及主事者在燈頭(相等于燈會總導演)帶領下,向土地神焚香禱祝,有的還要敬奉火神。然后燃點百響炮仗,迎燈開始,首先是火流星開路,火球飛舞,火星四濺,以逼退人群,空出一條路來;緊接著兩列手持毛竹片扎成的火把的壯漢,照亮道路,穩住簇擁推擠,踮足引頸先睹為快的觀眾;后有大鑼隊,也是排成兩列,人手一面巨大的銅鑼,鳴鑼而來,震耳欲聾,有時還有類似嗩吶的大型吹管樂器;
  接下來就是迎燈的各陣,每陣的領隊燈稱為“起馬燈”,形狀如豎式的燈箱,左右兩邊各垂小燈,燈箱正面寫著該街坊的名字,每一陣都有一臺大型燈彩作為主燈,一般稱之為“臺閣”,在主燈的前面,有時還有“行牌燈”引路,行牌燈的規模比主燈略小,制作也不如主燈精美,但也是數人掮抬的“抬頭”,行牌燈的正面寫著主燈的名字,側面寫著該街坊的名字,有些特別講究的街坊,在主燈前面,竟然有兩座行牌燈引領。主燈的前后左右各有數十盞小型燈彩簇擁,列隊手持挑燈(長柄燈彩),如盆景、花籃、金魚等小型燈彩,迎燈隊伍的兩面還有二十多人護隊維持行進秩序,,主燈前后有絲竹樂手演奏樂曲,若這個陣中的主燈是珠簾傘,秉持其傘的人是在傘的里面行走,無法識路,因而在傘的前面還有一個引路的向導,手持竹竿敲擊地面,以聲導向。這樣,各陣首尾相接,匯成燈彩的長龍,逶迤曲折,在硤石的街巷中緩緩游動,迎燈隊伍的兩旁是摩肩接踵的觀燈人群,喝彩不斷,鑼鼓齊鳴。
  舊時硤石街道不寬,街路兩邊能容納的觀燈之人有限,因此,看燈的都是提前去尋找有利位置,四鄉的農民白天就搖著船,載著家人,或者干脆步行來硤石尋親訪友,并且準備在親友家過夜,以便看燈,因此,有俗語云:新親帶被來,老親帶米來,說的就是尋親訪友來觀燈的這些朋友。為了方便觀燈,街道上比較開闊的地方,都搭建彩臺,沿街的店鋪也在店堂門口搭建看臺,并掛燈結彩。
  遇到迎燈隊伍中特別出色的陣,或是本坊、本行業的陣經過,看臺主人會放鞭炮以示歡迎,這時,這個陣就要停下來一會,讓兩旁的人看個仔細,觀燈的看臺主人會把糕餅點心賞給那些彩臺上扮演角色的小孩子。這個陣一停下來,后面的各陣都得停下來等,這個陣剛剛停畢起步,前一個陣又停下了,迎燈隊伍遇到關廂,特別高大的臺閣過不去關廂大門,還要給燈彩卸頂,過了關廂大門再重新裝頂。就這樣走走停停,二三十個陣,從黃昏開始出發,總要到天亮,才可結束。迎燈是很累的,半夜有店家免費供應粽子,面條酒菜等點心招待迎燈隊伍。有時迎燈的陣特別多,一夜迎不完,也有接連數夜迎燈。如民國二十三年(公元1934年)的硤石迎燈,有大型燈彩三十六臺,一連出迎三夜,觀燈的人眾自滬、杭、嘉興等地蜂擁而至,南京增發滬杭游覽特快列車以應急,每班火車抵硤石站,旅客幾乎全部下車,觀眾多達十萬余人。連滬上赫赫有名的巨梟黃金榮,也趕來硤石,雇硤石同仁照相館宋少蓮為之實拍迎燈盛況,燈會后,黃金榮又租借燈會上的九臺大型燈彩,在上海灘設館展覽。
  到了1949年建國以后,硤石鎮不斷進行城市道路建設,街道寬闊,迎燈隊伍的行進速度就快得多了,這里引《硤石燈彩紀事》中關于1980年硤石迎燈會的描述如下:
  “1980年,結束了‘十年動亂’之后,由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,出現了可喜的政治局面,人民群眾興高采烈地投入于新的迎燈活動。這次燈會是在中共海寧縣委的直接領導下舉辦起來的,縣委主要領導和分管常委,從舉辦燈會到群眾迎燈,都和有關部門作了研究,有一名副書記掛帥,并成立有縣委宣傳部、硤石鎮革委會、縣文化局、公安局、交通局、總工會和文化館等部門領導參加的迎燈組織。……為了作好安全保衛工作,縣公安局、硤石鎮人民武裝部分別抽調了100多名干警和500多名民兵,進行分段巡邏,負責安全保衛和維持秩序。
  燈會有28個單位計1780人參加,共制作大型燈彩40余座,小型燈彩280余只,在藝術上既體現了傳統特色,又充分利用現代化工藝條件予以創新。
  3月1日(元宵節)下午三時開始,各認燈單位的彩燈逐步向河西路北關橋至高陽橋段集中,5時未到,沿路已人山人海,6時正。迎燈隊伍由四輛摩托車開道,緩緩進發,經北關橋路、建設路、工人路、人民路向塘橋挺進,并三次被沿路群眾擠斷,只得重新開道,整隊,緩緩向前,待游行到達終點――環城南路黑木板橋,已是凌晨二點。
  這次觀燈人數,超過十萬人,從60里外的黃灣、鹽官開始沿公路、機耕路。田間小路上,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而來,舉目望去,不見盡頭;火車增開三列,汽車加開28班,輪船加開29班,接送外地觀眾四萬余人。”
  此后迎燈的空間條件益發優越,當今之硤石鎮,主要街道已是四車道的大馬路,大型燈彩也不再用人力推挽前行,甚至有了彩車,大大加快了迎燈隊伍行進速度。所以,現在的迎燈,三四個小時即可結束。
責任編輯:胡介眉
?
海寧市硤石燈彩有限公司 | www.b-cinsurance.com (C)2014-2015 圖文資料版權所有
浙ICP備2021015291號 | 網站維護:星尚企劃 | 特別鳴謝 | 聯系我們  
A片在线视频